无损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近红外光是指波长在760~2500nm范围内的电磁波,介于可见光与中红外光之间。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W.Herschel于1800年发现。但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和实验条件的限制,NIR谱区曾被称作“被遗忘的谱区”。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电子、光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化学计量学的应用,使从复杂、重叠、变动的近红外光谱背景中提取弱信息成为可能,形成近红外分析方法。美国农业部Norris首先将它应用于农业分析。1970年,美国一家公司首先研制出应用近红外技术的农产品分析仪,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中水分、蛋白等含量。当近红外光照射到由一种或多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上时,如果物质分子为红外活性分子,则红外活性分子中的键与近红外光子发生作用,产生近红外光谱吸收。
分子在近红外谱区内的吸收产生于分子振动或转动的状态变化或者分子振动或转动状态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能量跃迁包括基频跃迁、倍频跃迁和合频跃迁,而近红外光谱记录的是分子中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的分析信息是分子内部原子间振动的倍频与合频,因此信息量极为丰富,几乎可用聂所有与含氨基团有关样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测量。近红外光谱分析依靠现代算法通过计算机提取信息,完成分析,分析速度极快,且对样品无损、无污染,是一种绿色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果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已形成高潮,如Lammertyn等人进行了可见光谱和近红外光谱对红苹果质量特征无损测量的探索研究,并进行了双叉光纤记录的反射光谱与苹果参数之间的关系。日本开发了可见光和近红外线测定梨、苹果成熟度的传感器,又研制了快速判别水果成熟度和色泽的选果装置,并将此技术用于自动化选果线上,把成熟度、色彩传感器与自动化分级、包装线在一起,率先实现了水果高度自动化的无损检测。
免费订购热线:400 991 0087